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产整机行业发展(国产整机行业发展前景)

2023-10-27 12380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国产芯片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有哪些
  2. 国产MCU的发展怎么样
  3. 计算机行业现状如何,发展前景怎么样

最近的华为事件,让大家知道了芯片的重要性,但是芯片并不是只有手机芯片一个,其余很多行业比如电脑、航天、数控机床等等都是需要用到芯片,而整个芯片的全产业链具体要包括三个部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以及芯片的封测,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方面都具备了,才可以生产出一个真正的芯片。

  

所以说华为的海思虽然可以设计出芯片,但是我国大陆的芯片制造目前最高只能到12纳米的(能量产的只有28纳米的),目前最高精度的7纳米芯片只有韩国三星以及台积电可以生产,假设台积电放弃给华为代工,那么华为的高端手机就得废了,所以台湾还是有牛逼的企业。

  

目前国内的芯片设计十大龙头企业为:华为海思、清华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华大半导体、智芯微电子、汇顶科技、士兰微、大唐半导体、敦泰科技和中星微电子。

  

不过真正厉害点也就前两家,华为海思就不说了,大家都了解,说一下第二家清华紫光展锐,紫光展锐目前是三星手机处理器和基带芯片除其自产品之外的最大供应商,你买的三星中低端手机系列,里面的芯片大部分都是紫光展锐的。2017年国内的芯片设计产值上华为海思半导体以361亿元销售额排名第一;清华紫光展锐以110亿元排名第二;中兴微电子以76亿元排名第三。

  

半导体产业制造与面板产业相似,属于资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设备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单厂投资在百亿量级,资料显示一条最先进12英寸晶圆生产线需投资约450亿元,而台积电的打算投建的3纳米工厂投资预计为200亿美元。目前国内芯片制造企业整体实力比较弱,重点上市公司就只有两家:中芯国际以及华虹半导体等。

  

2017年国内的集成电脑制造中产值中,前五大里,只有就只有第二的中芯国际以及第五的上海华虹为中国自己的企业,第三的SK海力士也是韩国企业。在芯片制造方面,我国的技术仍然比较弱后。

  

芯片封测是芯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封测产业中,国内厂商江苏新潮科技、南通华达微电子、长电科技、华天科技和通富微电等等都属于较优秀的企业,目前封测产业是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中技术成熟度最高的领域。

  

国内各个芯片的各方面都有龙头企业,但是真正在国际上闯出名声有一战之力的目前也就是芯片设计中的华为海思半导体,而最薄弱的环节为芯片制造环节,这个与国际上的差距最大。

  

半导体芯片是一个需要高投入、规模效应的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政府从2013年开始对半导体产业从芯片研发到制造开始了一条补芯之路。芯片,专业上也称集成电路,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其重要性不可衡量。自2013年开始,我国每年进口的芯片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已经超过石油,成为最大宗的进口产品。2017年达到2500多亿美元,国内芯片产业的年销售额为5000多亿人民币。

  

根据《中国制造2025》,到2020年我国芯片自给率将达到40%,2025年将达到50%,未来10年我国将是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至2030年左右,随着全球集成电路厂商在中国建厂,我国成为全球半导体生产和应用中心将是大概率。

  

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大基金成立三年多,累计项目承诺投资额1188亿元,实际出资818亿元,分别占一期总规模的86%和61%,二期拟募集1500亿~2000亿元人民币,都是用来支持国内芯片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也为助力芯片上市公司发展,大基金一期以IC制造为主,具体分布为:集成电路制造67%,设计17%,封测10%,装备材料类 6%,目前已上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超过20家,有70家半导体和元器件行业上市公司。

  

芯片产业链主要为设计、制造、封测以及上游的材料和设备5大部分。

  

1、设计类领域上市公司:兆易创新、景嘉微、紫光国芯、北京君正、中科曙光、中颖电子、富瀚微、圣邦股份

  

2、制造类领域上市公司:士兰微、三安光电、中芯国际(港股)

  

3、设备类领域上市公司:至纯科技、北方华创、长川科技、晶盛机电、精测电子

  

4、封测领域上市公司: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华天科技、太极实业

  

5、材料领域上市公司:江丰电子、南大光电、江化微、鼎龙股份、晶瑞股份、上海新阳、中环股份等。

  

从产业整体看,晶圆制造中芯国际、华力二期28nm芯片生产线已经开始建设投产,将继续往14nm等先进工艺延伸;晶圆封装国内中高端先进封装的占比已超过30%;设备材料也在关键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和看法,实战中要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相互判断,有不全之处希望多总结和交流。

  

根据半导体产业协会(SIA)统计,2016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产值达338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1%。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预测,2017全球半导体产值将来到3778亿美元,较2016年跳增11.5%。国外芯片巨头已经纷纷扩张产能,分割市场。

  

全球市场中,我国对半导体的市场需求最为突出,2014年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全球占比就达到了56.6%,位列第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芯片市场由英特尔、高通和三星等国际巨头把持,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供需缺口较大,CPU及存储芯片更是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存储芯片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受外部制约最严重的基础产品之一,因此存储芯片国产化也成为了我国半导体发展大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在各类集成电路产品中,中国仅移动通信领域的海思、展讯能够比肩高通、联发科的国际水准。本土集成电路供需存在很大的缺口。

  

在集成电路中,PC、服务器的CPU芯片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中需求量最大的存储芯片更是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CPU和存储器占据国内集成电路进口总额的75%。2013-2016年间,存储芯片进口额从460亿美元增至680亿美元,2017年将突破700亿美元。存储器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受外部制约最严重的基础产品之一,因此存储器国产化也成为了我国半导体发展大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在这一领域可以关注的上市公司是:全志科技、紫光国芯、北京君正、汇顶科技、兆易创新和长电科技。

  

全志科技主要产品为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和智能电源管理芯片。

  

紫光国芯为IC设计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智能芯片产品、特种集成电路产品和存储芯片产品。

  

北京君正为IC设计企业,其主营业务为微处理器芯片、智能视频芯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销售,是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处理器生产企业。

  

汇顶科技从事智能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向市场提供面向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电容屏触控芯片和指纹识别芯片。

  

兆易创新的主要产品分为闪存芯片产品及微控制器产品。

  

芯片产业主要包括: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

  

(3)、芯片封装与测试:中电广通、精测电子、华天科技。

  

国产芯片行业的龙头公司有:中新赛克,紫光股份,恒为科技,淳中科技,新大陆,雄帝科技,新北洋,苏州科达,合众思壮,朗科科技等等公司。

  

看想了解哪一块市场的,ic产业链太长了各家专注点不同,紫光,展讯,华为海思,中兴都是巨头。消耗量跟终端产品的价格决定了公司的利润率跟销售额。

  

目前,汽车,手机,数码影像以及其他3c产品是大规模又有利润的市场,可喜的是国内ic行业一直在进步,在逐渐占领这些利润较高又量大的行业。

  

整个ic行业最难得的是ip,也就是soc厂商需要研发跟购买授权的地方,这部分还有待改善加强,希望寒武纪这类公司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来。

  

据说广州粤芯12寸晶圆6月份投产。

  

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应用产品的更新换代,MCU行业在此时代背景下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快速发展。因此MCU行业在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此外,MCU行业的产品需求结构随着下游应用领域和需求的不同发生转变,在未来32位MCU芯片将成MCU行业主流产品。

  

中国科技高速发展,助推MCU中国市场蓬勃发展

  

据IHS数据统计,近五年中国MCU市场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7.2%,是同期全球MCU市场增长率的4倍,2019年中国MCU市场规模达到256亿元。由于中国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速度领先全球,在此带动下游应用产品对MCU产品需求保持旺盛,中国MCU市场增长速度继续领先全球。经初步测算,2020年中国MCU市场规模超过268亿元,并且与上年相比增长5%。

  

产品竞争激烈,应用市场需求决定产品市场结构

  

从市场份额角度分析,8位MCU和32位MCU占据中国MCU市场的主要市场份额,2019年根据CISA公布的信息显示,8位MCU行和32位MCU芯片分别占据国内市场的40%和45%。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进步,32位MCU市场份额逐渐开始扩大并挤压其他MCU产品市场份额,其在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从2012年的36%增长到2019年的45%。

  

因此结合以往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8位MCU虽仍在国内MC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MCU市场份额中的占有率呈逐渐下滑趋势,并且未来MCU行业市场份额主导地位将由32位MCU代替。

  

在中国,MCU产品主要被应用于五大领域分别是消费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IC卡。其中,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成为相对其他应用领域增长较快的MCU应用市场。工业控制MCU应用的市场份额为9.6%;汽车电子MCU应用的市场份额为15.2%;IC卡MCU应用市场份额为15.2%;消费电子和计算机与网络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6.2%和19.3%。预计至2023年工业/医疗电子的市场份额将赶上消费电子,市场份额将达到92亿元人民币。

  

中国MCU市场愈加激烈,海外大厂占据过半

  

2019年受益于汽车电子行业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MCU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因此中国MCU市场中各大MCU厂商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根据2019年中国MCU企业市场份额情况可知,国外MCU厂商已占据大部分中国MCU市场。

  

2019年,瑞萨电子凭借着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以及积极的营销策略,在市场表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2019年瑞萨电子MCU市场销售份额为17.10%,稳居中国MCU市场销售额的首位。飞思卡尔则以14.50%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意法半导体则上升较快,以8.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

  

后疫情经济推动,MCU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未来5年,在疫情结束后,全球经济形势将逐步好转,但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并持续增强,在物联网、新兴医疗电子、新能源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中国电子整机生产整体持续较快发展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MCU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增长扩大。前瞻预计,2021-2026年,我国MCU市场规模将保持8%的速度增长,至2026年,我国MCU市场规模将达到513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MCU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预见2023:《2023年中国超算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超算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联想控股(03396.HK);浪潮信息(000977.SZ);中科曙光(603019.SH)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超级计算机性能;中国超算系统上榜TOP500的数量及份额;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涉及应用领域占比;中国超算服务市场规模;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厂商占比

  

超级计算(HP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指利用并行工作的多台计算机系统(即“超级计算机”)的集中式计算资源,处理极端复杂的或数据密集型的问题。

  

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等,在计算速度、储存容量等方便有着普通计算机不具备的超高性能,当前以每秒钟浮点运算速度(flops)为主要衡量单位。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亿亿次,是普通计算机的数千万倍,每秒千万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被称为“P级超算”,每秒百亿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则被称为“E级超算”。

  

超级计算机主要运用于尖端科研、国防军工、产业升级、重大社会问题等大科学、大工程、大系统中,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算力资源的需求看,沙利文将高性能计算分为尖端超算、通用超算、业务超算和人工智能超算四大类。

  

当前,我国初步形成超算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超算行业支撑产业,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配套基础设施资源(供电设备、制冷设备、安防系统、综合布线等);中游为超级计算机厂商、超算中心、超算科研机构等,对上游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强大的超算资源;下游为超算行业应用领域,包括石油气勘探、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气象预测、工程仿真、智慧城市等。

  

从超算产业链参与者来看,上游基础硬件、基础软件的制造商主要为Intel、AMD、HPE、三星、DELL等国外知名企业,国内企业发展较为滞后,国产厂商主要有华为海思、长江存储、并行科技等。应用软件方面,代表性企业有中望软件、英特仿真、速石科技、索辰科技等。

  

中游超算资源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联想、浪潮和中科曙光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厂商,提供商用超算产品,包括超算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另一类是以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机构,其研制的超算系统部署在全国各地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行业发展历程:由被封锁垄断走向引领创新

  

纵观中国超级计算行业的发展,是中国科研人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翻越了打破封锁(1956-1995年)、打破垄断(1996-2015年)和引领创新(2016年至今)的“三座大山”,逐步缩小了与国外研制水平的差距,并最终在整机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当前,在超级计算领域,国产生态自主研发的实力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2022年,中国TOP100高性能计算机中自主研发的集群占95%,100台集群中有42台由联想制造,中国超算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行业政策背景: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

  

近年来,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大力支持算力、高性能计算机以及超算行业的发展,驱动超算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国家层面有关超算行业的政策汇总如下:

  

1、超级计算机性能:2022年性能显著提升

  

总体来看,中国超级计算机性能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性能从2013年的573 Tflops升至2022年的8999

  

Tflops。其中,2016-2020年,神威太湖之光连续保持了5年排名榜首,Linpack值为93015

  

Tflops,2021年和2022年神威太湖之光分别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2022年我国超级计算机最高性能达208260

  

Tflops,较2021年的最高性能提升了66.55%,性能显著提升,带动超级计算机平均性能提升30.16%至8999 Tflops。

  

2、超算中心建设:共有11所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数据计算机构,是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2022年4月18日,太原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纳入国家超算序列管理。截至2023年8月,中国已批准建立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共有11所,分别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深圳中心、济南中心、广州中心、长沙中心、无锡中心、成都中心、郑州中心、昆山中心、西安中心和太原中心。

  

3、TOP500上榜数量:2023年6月位列世界第二

  

作为世界高性能计算领域规模最大的权威会议之一,国际高性能计算大会每半年公布一次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2017-2022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上,来自中国内地的超算系统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由于2020年起中国停止向TOP500组织提交最新超算系统信息,故此后数量和算力占比均有所下滑。2022年11月,来自中国内地厂商为162家,占比32.4%,位列世界第一。2023年6月,中国内地超算系统上榜TOP500数量从162台下降到134台,占比26.8%,位列世界第二。

  

4、超算应用领域:大数据领域占比最高

  

在2022年11月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中,所涉及最多的领域为大数据领域,占比20%;其次为云计算领域,占比15%;算力服务与视频领域占比均为12%。

  

5、超算服务市场规模:以24.5%的速度增长

  

Sullivan的调研数据,2016-2021年中国超算服务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24.7%,2021年市场规模为196.6亿元,2022年增速约24.5%,据此测算,2022年中国超算服务市场规模约244.8亿元。

  

1、区域竞争:广东和江苏为双超算中心省份

  

截至2023年8月,我国共有11个国家级超算中心,其中,广东和江苏为双超算中心省份,广东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和广州中心,江苏则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和昆山中心。同时,天津、山东、湖南、四川、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市也有国家级超算中心分布。

  

2023年6月最新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榜单中,位于北京的联想集团有160套HPC系统入围,排名全球第一;位于济南的浪潮集团有43套HPC系统入围,排名全球第三;位于天津的中科曙光有23套HPC系统入围,排名全球第六。

  

2022年11月最新公布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榜单,联想上榜的型号最多,占比42%,上榜型号大多为深腾8800系列;其次为浪潮,占比27%;曙光排名第三,占比10%。

  

1、发展前景:2028年市场规模近900亿元

  

目前超算正在通过先进电子技术、计算服务、软件应用等方式为我国重点行业提供算力服务,超算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将会对超算应用领域相关产业调整及升级转型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据Frost

  

Sullivan预测,2022-2025年我国超算服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24.1%,若持续保持这一增速发展,到2028年,中国超算服务市场规模将接近900亿元。

  

2、发展趋势:朝分布式和“类脑”方向发展

  

当前,制约超级计算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耗过高。以全球前十名的超级计算机为例,每小时消耗电量超过2万度,与一座小型城镇的耗电量相当。为解决这一问题,未来超级计算机将朝分布式和“类脑”方向发展。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超级计算(超算)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复制成功